运动在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然而,还有不少人对科学运动的概念仍不十分清楚,甚至会走入一些运动误区。 运动在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然而,还有不少人对科学运动的概念仍不十分清楚,甚至会走入一些运动误区。这样不仅达不到健身效果,相反还会伤害身体。
误区一:运动量越大越好
许多人(特别是一些想减肥的人)认为运动强度越大、运动量越大就越有益于健康,减肥效果越好。事实并非如此,研究表明,体内脂肪的减少取决于锻炼时间的长短,而不是锻炼的强度。因为各种锻炼开始时,首先消耗的是体内的葡萄糖,在糖消耗后,才开始消耗脂肪。而剧烈运动在消耗糖后身体多已精疲力竭,难于再继续坚持,因而脂肪消耗不多,达不到减肥的目的。只有较缓慢而平稳的持久运动,如慢跑、走路等,才能消耗更多的热量,以达到减肥的目的。
医学专家指出,低强度和间断运动,均能对健康产生良好影响。因此,每天进行低强度运动,不仅有益于健康,而且可以减少心脏病发作的危险性。如果运动量过大,不仅达不到锻炼身体及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还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运动过量可能造成肌肉痉挛、僵硬和劳损,严重的还可造成骨折、运动性贫血,更严重的可能使人猝死。所以,从事运动锻炼者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咨询健身教练,采用适宜的运动量,应用科学方法进行运动训练。
误区二:晨练比暮练好 很多健身者都热衷于晨练,认为晨练比暮练好,甚至起得越来越早。其实,早晨人体的血液黏稠度高,血栓形成的危险性也相应增加,是心脑血管病发作的高峰期。相反,黄昏是体育锻炼的理想时间,因黄昏时的心跳、血压最平衡,最适应运动时心跳、血压的改变;黄昏嗅觉、听觉、视觉、触觉最敏感,人体应激能力是一天中的最高峰;黄昏时体内化解血栓的能力也达到最佳水准。所以,应该是暮练比晨练好。
误区三:运动时要克服身体各种不适和痛楚
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错误概念。如果在运动中出现眩晕、胸闷、胸痛、气短等症状,应立即中止运动,必要时应到医院进行诊治,尤其是老年人。强行继续运动常会招致不良后果。
误区四:肌肉疼痛且天天练才能锻炼得好
许多人在力量训练时常常用较重的器械及较大的强度,认为只有感到肌肉疼痛了才锻炼得好,而且认为应该天天练肌肉才能越来越发达。其实肌肉疼痛只能说明锻炼过度或训练不当。由于肌肉运动过快,肌肉组织中的乳酸浓度增加,产生堆积,从而引起肌肉的神经末梢受到刺激而发生疼痛。当停止运动后,疼痛自然逐渐消失。肌肉锻炼会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运动结束后,经过适当的休息,肌肉中的营养物质才会得到补充,而且补充的量会比所消耗的还要多,这种现象在生理学上叫做“超量恢复”。“超量恢复”使肌肉获得更多的营养物质,越练越发达。有研究认为,休息时间以肌肉再次具备上次运动能力为标准计算,一般需要2至3天。
误区五:只要是锻炼,什么形式都行
许多老年人喜欢打太极拳,打太极拳时,动作缓慢进行,太极拳的技术特点是膝关节始终处于半蹲位的静力性支撑,膝关节的稳定性主要靠股四头肌和髌骨来维持,如果长时间过量单一锻炼,髌骨关节面就会经常受到摩擦、挤压和冲撞等,这些都会加速髌骨软骨的退变,引起关节疼痛。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运动方式都适合每一个人,选择锻炼项目要根据身体健康情况及生理阶段。如膝关节有骨性关节炎及退行性改变者,不适合爬山、爬楼梯、深蹲、架势太低的太极拳等活动;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不适宜进行剧烈的运动。做运动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量力而行,尤其慢性病患者在运动前最好咨询一下专科医生。
误区六:只要运动,就可能加速膝关节退化
随着年龄增长,膝关节会产生退行性变化,这是自然现象,但因此完全停止运动是错误的。人不运动容易患骨质疏松症,肌肉萎缩,身体也会缺乏敏捷性和协调性,体能下降。膝关节有病变的人并非不能运动,但应尽量减少负重、长距离行走、长时间站立,不要练习跑跳、深蹲等。最好选择对膝关节没有损伤的运动,如游泳、骑车、散步、垫上动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