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充营养,增强免疫力
人体在外界气温 21℃~23℃时,感觉最舒适,四肢温暖。 秋冬气温下降后,为维持体温,一面使四
肢小血管收缩,减少散热,一面增高体内代谢率,增加产热,因此需要更多食物和热量供给。多吃什么呢
?米面、肉蛋还是蔬果?生理学研究表明:蛋白质有一种“特殊热动力效应”,即摄入蛋白质后,有 30%
~40% 的热量要消耗释放出,而糖类为4% ~5% ,脂肪为5%~6% 。
简单说来,就是吃肉后,身体会觉得暖和,不怕冷,尤其在餐后的3~4小时最明显。同时,吃肉会使
酪氨酸转化成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人觉得精神、兴奋、有气力。当然,秋补的营养应当是
7种营养素全面均衡才能提高体质、 体能及免疫力。 我国神舟6号飞船航天员的食谱中每天有3次牛奶,
早晚为牛奶,中午是酸奶是十分科学合理的。
适当“秋冻” 提高耐寒力
同样的寒冷天气,人体的反应大不一样。有人严冬冬泳,精神振奋,面色红润;有人稍一吹风,便会
患上感冒肺炎。爱斯基摩人在皑皑白雪中,以冰块筑屋,其乐融融,而前几年一次寒流袭击印、巴等国,
气温降至5℃时,竟有许多人被冻死。其原因是人体的耐寒力不同。
耐寒力分“冷适应”与“冷习服”。前者约需2~4周时间,后者需几代人。“春捂秋冻”即是聪明的
古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科学的冷适应。俗话说“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
中国传统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指出:“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并提倡要“早卧早
起,与鸡俱兴”。在晚秋“月落乌啼霜满天”时,不忙添衣,顺应“秋天阴精内蓄、阳气内收”的养生需
要。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讲,就是通过“冷适应”使机体从大脑皮层到交感、副交感神经,使代谢内分泌系
统充分调动起来,协调起来,和谐运行,不仅产热增多、散热减少而且免疫力增强,代偿力增强。
具体来说,冷空气使鼻、 咽、口腔黏膜毛细血管收缩,气管黏膜纤毛运动减弱,抵抗力下降,很容
易感染细菌病毒,但冷适应后,这种应激反应减弱或不明显。一旦真正着凉,也可用热水泡手、脚、面部
,吃热汤面或中药,使鼻咽部毛细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保持口腔清洁是防止秋冬上呼吸道感染的一
大关键。
研究表明,白天很少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因为进食饮水及每天1500 毫升的唾液使咽部细菌无法繁殖
,但夜间睡眠的8 小时正是细菌繁殖的大好时机,所以睡前彻底清洁口腔,给残留细菌一次“ 打击”,
在此后6小时内细菌不会繁殖。对儿童的研究表明,简简单单的睡前彻底刷牙可使儿童患咽炎、扁桃体炎
的几率减少70%~80%。
归根到底,不论秋补冬补,最关键是心补。多晒太阳,多到户外活动,有阳光的抚慰,有自然的熏陶
,会心胸开阔,志存高远。有了阳光的心态,就有阳光的表情、阳光的世界和阳光的未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