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成年人一周内大致应该吃粮食1.5~3千克、蔬菜3~4千克、水果1~2.5千克、鸡蛋(或鸭蛋)3~6个、鱼虾0.4~0.8千克、肉类0.3~0.5千克、豆制品(以大豆计)0.2~0.4千克、牛奶2000毫升、烹调油0.2千克。
从数字上看,各类食物重量的变动范围是比较大的,因为人的个体情况有比较大的差别,身高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劳动强度不同,营养需要量(各类食物数量)也不同。一般来说,体力劳动强度大或体育活动较多的人、年轻男性、身材高大者营养需要更多一些,可在上述范围内选高值;体力劳动强度小或活动很少的人、老年人、中年女性、身材矮小者营养需要较少一些,应在上述范围内选低值。
平衡饮食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食物的品种和数量可以调整。假如今天吃肉多了一点儿,那明天就少吃或不吃肉;昨晚有应酬,吃了较多高蛋白的美食,那么今天的早餐就别吃鸡蛋和牛奶了,可以只吃些粮食和蔬菜。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很难做到每一餐都定时定量,搭配均衡,而且人体对营养素的利用有一定的调节能力,只要一段时间内整体的食物品种和数量合适就可以了。
有时,人们常常教条地理解平衡膳食,以为一定要按照专门编制好的食谱进餐才能做到平衡饮食。这就夸大了平衡膳食的难度,让人望而却步。其实,大多数人并不需要按照精确计算好的食谱吃饭,只需要掌控一段时间内食物的品种和数量,并对体重加以监测和管理就可以了。
另一个常见错误是很多人吃完一天就忘记一天,今天用餐时根本不理会昨天已经吃了什么,没有想到几天内的饮食应当互相补充、合理调整的问题,以至于导致膳食结构严重失衡。
“最现实”的膳食指南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是目前指导中国居民合理营养、平衡膳食较为权威的资料,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尽善尽美的。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类似的膳食指南一样,它也有一定局限性,这是由制订膳食指南的基本原理决定的。
制订膳食指南时,不但要考虑营养原则,更要考虑公众的饮食习惯和消费能力。也就是说,膳食指南从来就不是“最佳”营养指南,而是“最现实”的营养指南。一般要在公众饮食习惯和消费能力的基础上,兼顾营养学理论研究成果。所以不难理解,任何国家和地区的膳食指南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每过一段时间就要修订一次。
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为例,第1版正式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是1989年制订的,第2版是1997年修订的,现在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可以算作第3版。
膳食指南的每一次修订,不仅仅是因为营养学理论的发展,更考虑到了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的改变,以及随之出现的关键饮食问题的变化。帮助居民及时调整膳食结构,避免偏差,才是修订并发布膳食指南的主要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