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期罐头电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811|回复: 0
收起左侧

[数码拍摄] 几种民俗题材的拍摄技法 1

[复制链接]
yaojian 2012-10-21 22:37: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 民俗器物的拍摄
    在民俗摄影中,民俗器物的拍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如各民族的陶器、木器、竹器、瓷器、玉器、漆器、玻璃器、金、银、铜器等;民俗生产工具、交通工具,各民族的工、副、农、渔、牧业产品,民族工艺品等等。如此种类繁多的民俗器物,有的造型优美奇特,玲珑多姿;有的色彩瑰丽鲜艳,熠熠生辉;有的质地细腻精雅、晶莹透亮;有的形态线条流畅舒展,凝练透逸……不仅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实用价值,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是民俗摄影应该拍摄纪录的重要题材。民俗器物摄影虽然不是直接地表现人物活动的现实场面,但是通过对这些民俗器物的表现,能给人以联想和启示,能间接地表现各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力,表现出民俗文化的博大内涵。为此,本节将就如何拍摄好这类题材进行探究。
1 总体要求
    民俗器物摄影的总体要求是,尽量使拍摄对象的形、质、色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形,指的是拍摄对象的形态、造型特征以及画面的构图形式。器物的形,千姿百态,纷繁众多,具有大小高低之分、横斜曲直之异、方圆粗细之差,简繁疏密之别。这就要求拍摄者在事先一定要对拍摄对象的形进行一番精心揣摩,潜心研究,去芜存精,扬开避短,努力把形的真正的本质的美揭示出来,才能给人以独特的难忘的美感。在画面的构图形式上,应刻意追求具有艺术魅力的独特处理,构思新,技巧奇,别出心裁,出奇制胜。
    质,指的是拍摄对象的质地、质料、质量、质感。器物摄影对于质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体现质的影纹层次必须十分清晰、细腻、精致、逼真,特别是引人注目的细微处以及亮光和阴影部分,对质的要求尤为严格。要达到最佳水准的质,必须具备以下几个主要条件:恰到好处的布光角度,恰如其分的光比反差,严格认真的冲底程离,精确熟练的遮挡技术等。这就要求拍摄者无论的前期拍摄或后期制作时,都必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这样才能获得完美的理想效果。
    色,具有生动的视觉语言特点,富有直观性。彩色器物摄影应该注重色彩的统一性和整体性,拍摄者一定要认识到:色与色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相烘托,而不是对抗;是统一的整体,而不是毫不相关的拼凑;是和谐协调,而不是互相排斥;是有机的结合,而不是貌合神离的混合。只有当主体的色与陪体、环境、背景等诸色结合成一个有机的和谐的整体时,才能真正显示其色彩的最佳效果,“室雅无须大,花香不在多”,色彩的多少与艺术效果不一定成正比关系。为数不多似乎又比较一般的处理的过程中,应该力求简、精、纯,力避繁、杂、乱。彩色的器物摄影还要求善于处理好色彩的基调,即在总的具有倾向性的色彩的基本色调中,要有丰富的色彩层次和精细的色彩微差,画面色彩应以统一的总基调为主,在统一的前提下力求有所变化,有所差异。
    总之,民俗器物摄影中的形、质、色乃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一幅优秀的民俗器物摄影作品必然是形、质、色的完美结晶。
2 要有合适的相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相机的种类日益繁多,但反复的实践证明:装有皮腔的折合式相机用于器物摄影是比较理想的,如“林哈夫“(有3寸、5寸、7寸等种规格)、“哈斯曼“,(一般常用的是3寸、5寸两种规格)。这类相机不仅备有根据拍摄要求随时可以更换的各种不同焦距的镜头和多种规格的暗盒,同时还具有近摄、校正变形、增大景深三种功能。这无疑给器物摄影带来很多方便。例如,在拍摄体积较小的器物时,使用折合式相机只要将皮腔适当伸长,就能进行近摄。又如,器物摄影经常要求将拍摄对象的三度空间准确地表现出来,这就需要适当提高拍摄点进行俯摄,一般相机的采用俯摄角度时,势必造成拍摄对象呈现上大下小的变形弊病,而折合式相机却能通过镜头板的垂直移位来校正这种变形,使拍摄对象的三度空间均能准确无误地得到再现。再如,器物摄影的拍摄对象,有时往往以群体的形式出现于画面之中,彼此间排列的纵深度比较大,光圈那怕收到最小,有时也还无法使所有拍摄对象全部纳入其景深范围,使用折合式相机却能通过适当调节镜头板和暗盒承接板来扩大景深范围,从而使由远及近的所有拍摄对象都能获得理想的清晰度。
    其它类型的相机,如135单镜头反光相机,现在也可以装配
透视调整镜头(PC镜头)或倾斜、移位镜头(TS镜头)来校正透视变形。一般的器物摄影也可以用“玛米亚“RB67型120单镜头反光相机,装配可以随意伸缩的皮腔,近摄甚为方便。但此类相机不具备校正变形的装置,若要进行近摄或微距摄影,往往需要加近摄镜、近摄接圈、近摄皮腔等附件,或长焦距镜头上再附加近摄镜。135单反相机则可采用微距镜头或微距变焦镜头,这两种镜头的质量都比较好,使用十分方便。
3 要选好感光片
    黑白器物摄影,一般彩用21定黑白胶卷或页片均能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这类感光片反差适中,层次丰富,颗粒较细。彩色器物摄影,若在室外或室内自然光条件下采用反转片进行拍摄,一般以选用
柯达埃克泰19定目光型彩色反转片为宜。这种感光片具有良好的色彩饱和度,颗粒细腻,反差适中,在5500K的色温条件下,能取得理想的色彩平衡效果,但对景物阴影部分的色彩表现容易出现偏蓝现象(附加天光镜进行拍摄,能适当改善这种偏蓝现象)。至于柯达埃克泰24定日光型彩色反转片,虽然具有较高的感光度和较大的曝光宽容度,但色彩还原的性能不够完美,容易出现偏蓝或偏紫的现象,对大红色彩的还原,其色彩饱和度也不够理想,在一般条件下不宜选用这种感光片。另外,日本的富士21定日光型彩色反转片,具有较大的反差性能,若在散射光条件下进行器物摄影,效果较佳。这种感光片对红、橙、黄等暖色的色彩还原有一定的夸张性,其色彩浓郁鲜艳,十分悦目;对绿、青、蓝等冷色的色彩还原则不太理想,容易出现浅淡的偏黄理象。
    在室外或室内自然乐队条件下采用彩色负片进行器物摄影,选用
柯达II型21定、柯达VR型21定、富士HR型21定、樱花SR型21定等彩色负片都比较适宜。这类彩色负片均有良好的性能特点:清晰度高、纹理细致、色彩鲜明、还原逼真。至于柯达万利II型21定专业片、柯达万利III型21定专业片,因是美国柯达公司专为拍摄人像而特意研究制造的,在保证人的皮肤质感与影纹层次方面具有最佳的表现力,反差则比一般的彩色负片稍低些,若采用这类彩色负片拍摄某些器物,有时会影响色彩饱和度,反差稍弱。
    在室内灯光条件下采用彩色反转片进行器物摄影,以选用
柯达埃克泰18定灯乐队型彩色反转片最为适宜。因为这种感光片具有良好的色彩平衡性能,在3200K的色温条件下,色彩还原十分正确,特别是对器物阴影部分的色彩表现不存在明显的偏蓝现象,色彩艳丽,饱和度好,细腻的颗粒能保证器物质感的最佳显示。至于柯达埃克泰23定灯光型彩色反转片的性能特点,相对来讲就比较差些,它在色彩还原方面容易出现一些偏紫的现象,彩色颗粒也显得稍粗一些。
    在室内灯光条件下采用彩色负片进行器物摄影,最好选用中速度灯光型彩色负片,以保证最佳的色彩还原效果。若采用日光型彩色负片,应在镜头前附加雷登80A(深蓝色)校正色温滤光镜,假如没有此种条件,尽量选 用与灯光色湿一致的灯光型彩色负片。使用日光片在灯光下拍摄虽然在彩色放大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校色,但要取得色彩平衡会困难些。
    总之,感光片的选择,既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应该根据拍摄对象、光源性质、感光片各自的性能特点以及拍摄者的色彩构思等因素,经综合考虑后再酌性而定,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完美的拍摄效果。
4 不同焦距镜头的使用
(1)标准镜头
无论高级的或普通的相机,均有标准镜头。这种镜头的焦距长度和所摄底片对角线长度约相等,其视角为50度左右,具有适当的取景范围,结像力较好,畸变现象很小,适合一般器物摄影使用。
(2)短焦距镜头
短焦距镜头也称广角镜头,这种镜头的焦距长度短于所摄底片对角线的长度,其视象通常为65度到75左右(特殊的约在80度到180之间),具有较大的景深范围,口径一般比标准镜头要小些。
使用短焦距镜头,拍摄距离愈近,则前面的物体愈大,后面的物体愈小,彼此间大小高低、远近疏 密的对比十分显著。在器物摄影中,结合一定的拍摄对象,充分利用短焦距镜头的这种特点,往往能形成十分奇特的
透视效果,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另外,短焦距镜头由于技术或设计方面的原因,会产生一些畸变现象,特别是在拍摄正多连形器物时,畸变现象尤为明显,所以一定要根据拍摄对象的具体情况慎重选用。
(3)中焦距和长焦距镜头
焦距长度长于所摄底片对角线长度的镜头,称为中焦距或长焦距镜头,它们的视象一般为27度到12度左右(特殊的约在8度到2度之间)。这类镜头具有缩短前后景物空间距离的性能,能使前后景物显得十分紧凑集中。景深范围比较短,主体以外的前景或背景在较大光圈的情装饰品下,往往呈现一片虚糊,从而使主体格外鲜明突出。器物摄影,135相机选用70-90毫米焦距的镜头、“6×6“底片的相机选用100-120毫米焦距的镜头均比较适宜。这类中焦距镜头近摄较小物体,不易产生变形现象,在
透视上具有一定的紧凑感,采用小光圈能有一定的景深范围,放大光圈能使前后景虚化。
5 滤光镜的应用
(1) 一般滤光镜
天光镜
    天光镜一般有1A和1B二种,1A呈十分浅淡的橙红色,1B呈十分浅淡的品红色,它们都具有校正色彩偏蓝的功能。在散射光条件下进行彩色器物摄影,加用天光镜后能取得比较理想的色彩平衡,对于逆射阳光条件下处于阴影部分的景物色彩所产生的偏蓝现象,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天光镜不需要增加曝光量,它对彩色或黑白的各种器物摄影均不会带来任何不良影响,可长期放置在镜头上,所以也是保护镜头的良好附件。
偏光镜
    也称偏振镜,呈中灰色,由前后两片镜片组成,安装在可以任意旋动的金属边框内。偏光镜有阻光作用,可根据镜圈边缘标出的曝光因数来确定增加曝光量。
偏光镜可以削弱或消除金属、玻璃、磁器、涂料、油漆物品等表面的有害反光。它也能改善阳乐队下景物阴影部分的偏蓝现象,其效果往往比天光镜还要好些。
偏光镜只适合在单镜头反光相机上使用,因为在这类相机的调焦屏上能直接观察到偏光镜的使用效果。
校正萤光灯偏色的滤光镜
    采用萤光灯进行器物摄影,具有光照均匀,投影浅淡,影调柔和等特点,但表现在日光型彩色感光材料画面上的景物色彩,往往带有蓝绿偏色,而这种蓝绿偏色在后期彩色放大过程中,很难得到完美的校正效果。
    萤光灯不连续的光谱(缺少红光波段)是造成蓝绿偏色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萤光灯条件下进行彩色器物摄影,为了取得理想的色彩平衡效果,必须附加校正萤光灯偏色的滤光镜,常用的有日本保谷(HOYA)系统的FL-DAY滤光镜(适用于日光型萤光灯)或FL-W滤光镜(适用于暖白型或白型萤光灯)。这两种滤光镜因数均为2,附加此镜后均需开大一级光圈。在萤光灯下进行彩色器物摄影,若照明亮度不够,需要长时间曝光的话,由于倒易律失效又会出现另外的偏色现象,因此最好多用几只萤光灯来加强照明亮充。器物如可以搬动,尽量不要在萤光灯下拍摄。
(2) 特殊效果镜
延焦镜
    也称增倍镜或远摄转换镜。在镜头后面附加上延焦镜以后,能使原有镜头的焦距增加一倍或两倍,从而把聚焦屏上的影像放大一倍或两倍。在拍摄器物时,假如没有条件配置中焦距和长焦距镜头,只要有一只延焦镜也就能替而代之了。例如,一只两倍的延焦镜,可以使135相机上焦距为50毫米的标准镜头转换成焦距为100毫米镜头,加用延焦镜后,画面影像被扩大了,但光线的亮度却降低了,因此需要大幅度增加曝光量,如用一只两倍的延焦镜,则需开大两级光圈,才能保证曝光正确。延焦镜无疑会给原有的镜头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虽然目前研究成功的延焦镜在质量上已有显著改进,但是还不能达到十分完善的技术要求。
多影镜
    也称多面镜,有三面、五面、六面、七面等多种设计形式,均采用无色透明的光学玻璃,在镜面上研磨成几个不同角度的平面。加用多影镜能把一个物体在一张画面里同时拍成三个五个、六个或七个影像。多影镜一般都配制在一个可以旋动的金属边框上,拍摄时可以根据构图需要,任意旋转来获得最佳的画面效果。
在民俗摄影中应慎用多影镜,必须使用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背景的色彩影调宜深暗些,这样各个影像的主要轮廓就会显得十分明显突出。复杂的背景,势必导致各个影像相互交错重叠,给人以眼花缭乱的不良印象,故应尽量避免;
多影镜不宜加用在短焦距广角镜头上使用,因为多影镜的金属边框一般都比较厚,往往影响镜头视象使画面四周出现虚糊的黑影。这种缺陷,在光圈没有缩小以前,在取景器内是不易观察到的,而缩小光圈后就会暴露出来;
    光圈不能收得太小,一般不宜小于f/5.6。过小的光圈会使一部分经过多影镜镜面折射的光线被光圈金属遮挡,导致各个影像边缘部分形成刺眼的黑色阴影,严重影响多影效果;多影镜一定要与单镜头反光相机配套使用,其它类型的相机均不太适合;附加多影镜后,应酌情适当增加些曝光量。多影镜有它的不足之处,即除了处于中间位置的影像比较清晰以外,周围其它位置的影像均会出现略有模糊变形的现象。另外,使用多影镜一定要与拍摄的主题内容尽量结合得好些,要考虑民俗摄影的真实性原则和人们的审美习惯,切忌滥用。

6 布光的要求
    利用室内灯光进行器物摄影,其光线类型大致可分为主光、副光(辅助光)、轮廓光(装饰光)、背景光、顶光、地面光等几种。在一般情况下,通常只采用三至四种光线类型。在布置各种类型的光线时,切忌将所有的灯光一下子教照射到被摄对象及其背景等处,这样势必造成光影紊乱,不易调整。特别是初学者,更应避免这样做。
    正规的布光方法应该十分注重布光的先后顺序。首先要重点布好主光,因为主光是所有光线中占主导地位的光,应该布在主体物的最主要的部位上,主光布好以后,其灯位就不再轻易移动。然后再布副光,副光与主光之间的光比要掌握适当,一般以1:4为宜(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不受此限制),副光的灯位一般都安置在相机附近,灯的位置应该适当高些,使被摄对象的投影尽量降低,让它在画面以外,不致影响背景的美感。副光布好以后,根据需要再布轮廓光,轮廓光的灯位一般都在主体景物的左后侧或右后侧。布光时要注意是否有部分光线照射到镜头表面,一经发现,就应设法遮去这部分光线,以免产生眩光。轮廓光布好以后,按拍摄需要再依次布背景光、顶光或地面光。等到所需要的光全部布好以后,再纵观全局,作一些必要的细微的调整。这种有主有从、有先有后的布光顺序,往往能提高工作效率,获得较佳的布光效果。
7 背景的处理
    处于主体景物的后面,用以衬托主体的对象,即称之为背景。“红花还需绿叶配“,背景处理是否得当,往往直接影响一线器物照片的成败,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1) 常用的衬景材料
    拍摄器物通常采用的衬景材有呢绒、丝绒、布、纸、墙壁等。
呢绒
    质地较厚,软硬适中,富有弹性,平整挺括、不易起皱,色泽品种较多,可以长期反复使用,易于保管。
丝绒
    质感与光泽俱佳,色彩饱和度好,颜色品种也比较多。缺点是容易起皱,丝绒表面受到器物重压时,绒毛就会倒斜,出现花斑般的皱纹。丝绒的除皱方法是,将丝绒的起皱部位置于沸水所升起的蒸气中进行熏浴,然后使之阴干,绒毛即可重新挺直,皱纹随之消失。丝绒在使用完毕后,不要折叠受压,应该卷在纸简上收藏。丝绒和呢绒都是十分理想的衬景材料,具有很好的拍摄效果,但介格比较贵一些。

    一般布料大都质薄细软,易起皱,使用时需烫平拉挺,用以拍摄小体积的器物,效果较好。此外,装饰室内墙面的糊墙布,是十分理想的衬景材料,有玻璃纤维和塑料涂布两种,布面都比较宽,色彩大都淡雅素净,不易起皱,平整挺括。但不能折叠,因折叠所造成的折痕是无法消除的,宜卷藏。

    专用背景纸宽约3米,长约10数米,成卷出售,有多种颜色供选择,并有专用支架。渐变颜色的专用背影纸。其规格尺寸一般都不大,颜色品种经较少,但价格便宜,临时用于拍摄体积较小的器物比较适合。
墙壁
    利用室内的墙面作为器物摄影的背景,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但墙面必须平整,无班痕,涂刷均匀,墙面的油漆或涂料均以无光者为佳。
    总之,常用的衬景材料是比较多的,可以根据各自的条件,结合拍摄构思的需要的酌情选用。

(2)衬景的布置方法
    一种方法是,将整幅衬景(如呢绒或丝绒等)垂挂于墙上或特制的框架上,衬景表面必须十分平整而无皱纹(当然,有时也可以根据拍摄构思的特殊需要,将衬景布置成具有一定图案美的一凸一凹的条纹状形态),在被摄物的下边,可以再辅上一块垫布,垫布最好设法辅在小型的长方形或圆形的器物上,这样能使垫布边缘所形成的线条有些变化。如若垫布辅在比较大型的长方形台桌上,则垫布的边缘线条往往横贯整个画面,很容易使画面构图产生割裂之弊病。
    另一种方法是,将衬景的上端固定在墙上或特制的框架上,而将它的下端自由倾斜地放置在平整的工作台上。这种倾斜式的布置方法,画面里不致出现显眼的边痕线条,背景十分简洁干净,主体分外鲜明突出。
(3)背景灯光的运用
    在器物摄影中,背景灯光若运用得当,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能清除背景上杂乱的灯光投影,同时也能更好地渲染、烘托、美化主体物,使主体物更具有艺术魅力。另外,背景灯光明暗的渐变对比,还能使背景色彩更富有微妙的赏心悦目的美感。背景灯光的布光形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将背景的灯光亮度布得很均匀,基本上没有明暗深浅的差异;另一种是将背景灯乐队布成中间亮,周围逐渐暗淡效果。例如,用聚光灯并通过灯具上的聚光装置,将光照角度缩小,从侧面、近距离、高角度照明背景,就能在衬景上形成一个椭圆表的光束环,使背景的影调色彩既有明暗之分,又有深浅之别,增添了画面的美感。另外,若将背景灯置于主体物的背后,从正面照亮背景,则在衬景上就会形成一个圆形的光束环。灯光位置离背景近些,光束环的面积就会小些;反之,就会大些。光束环的形状、大小及其在背景上的位置,只有与主体物融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彼此才能相得益彰。
(4)背景的色彩处理
    背景色彩的审美属性,应该是完美地烘托、铺垫、渲染、映衬器物摄影中的主体物。拍摄者只有处处利用背景色彩“衬“与“托“的基本特性,才能使主体物更加鲜明突出,令人瞩目。背景色彩的运用要注重艳丽而不俗气,清淡而不苍白的视觉效果。在淡雅中追求韵味,在洗练中追求朴实。色彩的冷暖、沈淡、深浅、明暗的组合配制,都必须从更好地突出主体对象的这一总前提出发,才能使背景色彩与主体色彩相映生辉,华丽和谐,光彩夺目。背景色彩应该多选用些复色、中间色、过渡色,少和些原色。对大红色彩的运用更要慎重,因为用鲜红的颜色作背景色,在大多数情况下容易造成喧宾夺主的弊病,容易使浅淡色的主体物出现偏红现象。特别是白色的磁器、银灰色的器物等,这种偏红现象尤为严重。但在拍摄金、铜等铸品时,红色背景的效果却是十分理想的,在鲜红色彩的渲染映衬下,能够使这些器物的色彩更加金碧生辉,光彩照人。黑色背景在器物摄影中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黑色具有吸收一切色光的功能。对人们的视觉注重力很少起分散作用。在黑色背景的衬托下,主体物的形态线条格外鲜明突出,引人注目;主体物的色彩更加浓艳明亮,具有较强的色彩跳跃感,能给人以深远的空间感受。白色背景往往给人以简练、朴素、纯洁的视觉印象,与黑色背景一样,使主体物的形态、线条、色彩均能得到良好的显示。色彩浅淡、质地细腻、形态柔媚的主体物,若配以白色背景,就能形色彩浅淡、质地细腻、形态柔媚的主体物,若配以白色背景,就能形成一幅优美动人的高调彩色照片,清秀明净,淡雅柔丽,别具情趣。
(5)“虚化背景“的拍摄方法
    在室外进行器物摄影,经常会遇到主体物虽好,但背景却过于杂乱无章,严重妨碍画面结构整体美感的情况。设法让杂乱的背景虚化,使之成为“虚化背景“,以虚托实,虚实相衬,将会产生良好的画面效果。
    背景影像的虚实,取决于以下几个主要因素:镜头焦距的长短,光圈的大小,背景器物距离主体物的远近等。镜头焦距越长,光圈开得越大,背景器物距离主体物越远,背景影像就越虚化;反之,背景影像的虚化程度就比较小,甚至不虚化。 因此对主体物的主要部位对焦应该非常精确,调焦工作可以通过三脚架的前脚作轻微的前后移动来进行,这种调焦方法,既方便又准确,不妨一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一键重装系统|雨人系统下载|联系我们|网站地图|过期罐头电脑论坛

GMT+8, 2024-12-23 03:22 , Processed in 0.038453 second(s), 25 queries .

官方免责声明:本站内容来自网友和互联网.若侵犯到您的版权.请致信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Powered by Discuz!

专注于win7_win10_win11系统下载装机

© 2010-2023 GQGTPC.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